2020年 “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大學生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時間:2020-08-26
來源:北大
2020年7月16日,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舉辦的2020年度“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大學生學術論壇通過騰訊會議平臺在線上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90余名心理學或相關專業的優秀本科生參加了本次活動,他們與心理學院的老師們共聚云端,共同了解心理學院的發展現狀,分享展示各自取得的學術成果,探討交流科研路上的心得,憧憬展望了新時代中國心理學的美好未來。
本屆論壇面向全國范圍內熱愛心理學、有意于在推薦免試階段報考心理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征稿,并邀請多位專家教授進行前期評審與現場指導,為同學們提供豐富的交流機會。論壇包括學院規劃解讀、主題學術沙龍、學院名師講座、師生專題研討等多個環節,旨在促進心理學領域優秀青年人才之間的交流,幫助青年學生了解北京大學心理學院的未來規劃與科研情況,并選拔在心理學領域有潛質的拔尖學術新星。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包括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方方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謝曉非教授、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黨委書記吳艷紅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羅歡研究員、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姚翔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黨委委員蘇彥捷教授、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耿海燕教授、副主任陳立翰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周曉林教授、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系副主任陸昌勤研究員,臨床與健康心理學系主任劉興華研究員、副主任周廣玉研究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主任王莉副教授、副主任易莉研究員等院系領導。魏坤琳教授、張航研究員、姜佟琳研究員、臧寅垠研究員、張昕副教授等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名師也參與到論壇中,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段妍老師和王劍老師也作為學院行政老師的代表出席論壇,針對同學們關心的招生政策進行了解答。
Part 1 論壇開幕式
7月16日上午9點,論壇準時拉開序幕。方方老師在致辭中對同學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表示心理學院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友好的交流環境一定會讓大家“來了就不想離開”,希望明年九月可以和大家再次相聚在心理學院。同時,方老師也介紹了除了心理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會在明年招收一些心理學方向的博士生,為同學們的未來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方老師祝愿同學們珍惜此次論壇的機會,和老師進行深入交流,為以后的學習科研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隨后,姚翔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抓住新機遇,開創‘心’時代”的精彩報告,向大家介紹了學院的定位目標,并通過豐富的圖片和詳實的數據給同學們呈現了學院目前的科研條件和師資力量。此外,對于同學們最關心的博士生項目,姚老師也對其招生模式、培養方式以及相關的資源支持進行了介紹。最后,姚老師以優秀博士畢業生于宏波學長和藍菲歷學長來激勵大家抓住心理與認知科學的發展機遇、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努力成為中國心理學的優秀新一代。
之后,耿海燕老師、陸昌勤老師、劉興華老師、王莉老師分別介紹了腦與認知科學系、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系、臨床與健康心理學系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的基本情況,內容涵蓋了各學系的師資情況、科研設備、主要實驗室和研究方向以及各自的培養計劃。老師們細致的介紹為同學們揭開了心理學院的神秘面紗,讓大家對于學院的各個學系都形成了具體的印象,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術生涯。
Part 2 學術沙龍
短暫的中場休息之后,易莉老師和羅歡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得分享。老師們風趣而實用的分享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同學們積極參與互動,交流自己在科研和論文寫作中的心得和問題。
當我在談科研時我在談些什么
首先是易莉老師的分享“當我談科研時,我在談什么?”。易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路上遇到的迷惑和體會:
我為什么要做科研?
到底什么樣的人適合做科研?是智商高的人嗎?是A型人格還是B型人格?我適合做科研嗎?針對這一問題,易老師談到:其實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A型人格很有激情,進度很快,而B型人格擅長沉思,速度慢但可能成果顯著。同樣,智商也不是科研能夠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智力只是科研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高智商也不能夠在科研路上所向披靡,科研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此外,由于科研論文發表的周期較長,且論文寫作的要求較嚴格,因此,擅長延遲滿足、追求完美也是適合科研的品質。當然,科研在于探索,因此對未知擁有好奇心、能夠享受科研的人也更能在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易老師還提到,做科研可能意味著你和“歲月靜好”無緣了,你可能每天都在struggling的狀態,為自己的研究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日復一日的struggle,讓我們每一天都有收獲。此外,擁有一個“學術偶像”可能會讓你在對科研迷茫的時候找到堅持的力量。
我要做什么研究?
對于自己研究方向的選擇,易老師建議同學們從自身興趣、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以及創新性等三方面進行考慮,并鼓勵大家做一個“乘風破浪”的人,開拓出自己的創造性研究成果,而不是“隨波逐流”。此外,易老師還建議大家考慮在導師的研究領域基礎上選擇研究主題,最后與導師形成win-win的關系。
時間管理
對于同學們常見的拖延癥,易老師也給出了自己的處方——《DEEP WORK》書一本、《心流》書一本、有合理空白的計劃一份/日,planning software/嘀嗒軟件一份,日常鍛煉。另外不熬夜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效率,因為熬夜的習慣會讓這一天的工作時間無限延長,而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屬于低效甚至是無效時間,而一旦停止熬夜,那么工作時間內的效率將大大提高。此外,避開手機、網絡、鈴聲等容易讓自己分心的事務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
在挫折中成長
因為科研論文的投稿是個漫長的過程,并且可能會經歷拒稿、反復修改等問題,所以學會應對挫折的正確方式也是十分重要。
隨后,羅歡老師則為我們帶來了關于如何進行論文寫作的主題研討沙龍。羅老師以平實風趣的語言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自己比較推薦的論文寫作步驟,并從編輯和審稿人的角度提出大家在心理學論文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比如:
論文應該首先從數據和結果寫起,而不是引言和摘要。因為引言和摘要相對來說是個比較綜合的過程,可能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卻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這個過程會讓人特別的郁悶。但是制作數據圖表和寫結果是我們都比較拿手的東西,所以羅老師比較推薦數據-結果-引言-討論-摘要-cover letter的寫作順序。
論文的摘要十分重要,不僅決定了同行是否愿意把我們的全文下載下來并進行引用,甚至也會影響編輯是否將我們的文章拿去送審。所以在寫完摘要后,我們一定要首先自己檢查一遍,假設自己在對論文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能否看明白摘要在講什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同學幫忙讀一下摘要。
當我們把滿懷希望地把論文投出去,卻收到了一大堆負面評論和質疑時,必然會感到沮喪甚至是憤怒。羅老師建議這時候可以讓心態積極一點——盡管返回了這么多意見,但畢竟不是拒稿呀!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根據審稿人的意見,尤其是編輯的意見,將文章進行修改或者對審稿人的問題做出解釋。
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如果被拒稿了,羅老師建議我們應該仔細看一看返回的意見,想一想這篇文章為什么會被拒?然后把好的意見放進新的文章里,重新再出發。另外,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文章受到了錯誤的質疑,想要申訴的話,也一定要有理有據,而不必糾纏在細枝末節上。
最后,羅老師提醒大家,發文章的過程十分艱難,最后發表的文章固然是對我們的汗水和心血的回報,但更重要的是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更有邏輯地表達,更縝密地組織思維,以及更成熟地應對挫折,這其實才體現了我們的成長。
Part 3 名師講座與學生報告
7月16日下午13:00,論壇分成腦與認知科學、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以及臨床與健康心理學四個分會場同時進行,同學們根據自己報名的時候選擇的方向進入各自的分會場聆聽講座,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
A 腦與認知科學分會場
腦與認知分會場的第一場講座是由周曉林老師進行專題報告。周老師熱情歡迎了到場同學,介紹了實驗室近期的工作、研究方向以及在研科研基金,并勉勵同學們利用學院提供的學術論壇平臺,抓住機遇,展現自我。隨后,周老師與參會同學分享了他關于理想博士生品質的想法,和作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所需要具備的品質。周老師的這些分享引起了在場的諸位老師以及同學們的共鳴,大家都深受啟發。
張航老師報告了認知科學中計算建模和決策理論的應用。張老師從卡尼曼的決策理論出發,引出在認知領域的很多任務范式中也會存在概率扭曲價值的現象,并提出研究問題:概率扭曲更深層的認知神經機制是什么?張老師課題組采用建模的方法對這一普遍現象進行解釋。隨后,張老師對課題組近期三個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并對在場的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期待。
魏坤琳老師報告了與運動控制相關的研究與應用。魏老師通過非常有趣的實驗任務設計和實驗結果,向同學們展示了心理學的魅力。有關虛擬化身、VR鎮痛、載人航天等等研究引發同學們積極討論,讓同學們大開眼界,感慨基礎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之廣。隨后,魏老師介紹了課題組目前在研課題并與大家分享了他對研究生的培養理念。
最后一場報告是陳立翰老師對觸覺研究的分享。作為感知覺的一種,觸覺研究在以往研究中經常被忽視。陳老師簡述了觸覺研究中比較經典的一些現象和實驗范式,啟發大家對觸覺和多感覺通道研究進行思考。隨后陳老師對實驗室的研究工作進行了介紹,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3秒在線預約報名
在職研究生、備考輔導、論文指導在線報名預約綠碼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