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西北政法大學是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學校前身是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后歷經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干部學校、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學院等時期,于2006年11月正式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的新聞專業源于中國共產黨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延安創辦的延安大學新聞班。1946年9月,具有“教師加報人”特殊經歷的李敷仁被陜甘寧邊區政府任命為延安大學第四任校長并在上任之初便決定在延安大學設立新聞專業。1947年1月,延安大學新聞班正式開課,首任班主任是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1949年5月,延安大學南遷西安,并同時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原延安大學新聞班逐漸發展成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新聞系。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急需進行經濟恢復與建設,我國的高等教育及專業設置,歷經了幾次重大的調整,新聞專業一度停辦。至1959年,西北政法學院繼承了原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新聞系的衣缽,獲批成立新聞系。1962年,曾先后任新華社山西、江蘇、北京分社社長及文化部出版局負責人、《山西日報》創始人之一的何微先生出任西北政法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全面分管新聞系。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正處在困難時期,大規模撤并高等教育專業,西北政法學院同中國人民大學及復旦大學成為全國僅有的3所繼續培養新聞學專業人才的院校。1960年至1964年,學校共培養新聞專業學生79名,畢業時,其中40名分配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紅旗雜志等中央級傳媒單位;39名分配到高校和省市級新聞單位。1964年,新聞專業因國家高等教育調整而停辦,但新聞學“求真求實”的精神追求從未間斷。1999年1月,學校申報新聞專業獲批復辦,并將學校的辦學特色與新聞學的專業要求相結合,明確“法制新聞”專業方向,學校新聞傳播教育得到快速的恢復與發展。
2003年,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學院現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4個二級學科授權點)和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MJC)授予權,其中,“法制新聞與傳媒法”和“網絡政治傳播學”是西北地區最早設立的具有鮮明學科交叉特色的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新聞學(法制新聞)、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編導和戲劇影視文學等6個本科專業。新聞學專業先后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和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成為全國重要的法治新聞人才培養教育基地。
二、辦學理念
依托學校法學教育的優勢資源,堅持服務國家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與行業需求的辦學方向,遵循“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的育人理念,按照“通曉新聞、熟悉法律、注重素養”的人才培養定位,強調人才的特色發展。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社會責任意識,具備扎實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功底、熟練的新聞傳播實踐技能與一定的法學專業功底,富有人文情懷、創新意識與國際化視野,在全媒體時代能夠適應媒介融合需求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新聞傳媒專業人才。
三、發展思路
(一)傳承陜北公學紅色基因,堅持老延大精神。通過校史教育、專業課程、社會實踐等方式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之中。
(二)法新結合,學科交叉融合特色明顯。在本質追求上,培養學生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能力要求上,培養邏輯思維與批判思維。
(三)立足西部,服務區域社會發展,開展緊密聯系社會實際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項目,培養具有堅定信仰、熟悉西部地區、掌握全媒體傳播技巧、具有國際視野的特色新聞傳播人才。
(四)通過調整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方法、構建立體的實訓實習體系以及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等方式提升學生在全媒體時代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廣泛開展社會合作及國際合作的方式,創新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四、師資隊伍
近年來,學院通過人才引進,鼓勵教師深造、國內外訪學、媒體掛職等多種方式,積極改善師資結構,先后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學位并熟悉傳媒實踐的骨干教師,聚集了一批在新聞學界、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學者。
學院現有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二級教授4名,三級教授3名),副教授21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37人。先后柔性引進教育部長江學者1名、陜西省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名,并于國內外知名高校聘請兼職教授24人。教師中有多人擔任國家級學會的副會長、常務理事及省級學會的正副會長、常務理事。
實務導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學院先后從《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法制日報》社等媒體和宣傳部門聘請業務能力強的高水平資深專家30余人擔任學院的實務導師和客座教授。
五、人才培養:
(一)辦學規模
學院在校學生人數已達145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碩士研究生200余人。近3年,學院就業率均在95%以上,境內外升學率達20%。眾多畢業生主動留在西部地區就業,其中,40名同學志愿去新疆、西藏等最艱苦的地方,為西部地區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教學改革
學院從2001年起全面推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相關成果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眾多畢業生已經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陜西日報》社、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新媒體的業務骨干。
2013年以來,學院以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為指引,直面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全面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通識課的設定上確立包含法學、文學及其他人文學科和邊緣學科的課程模塊,提升學生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增設《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課。在打通各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加入《數字媒體技術》《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融合新聞學》《出版與數字出版概論》等必修課程以及《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等偏重全媒體實踐能力培養的新課程,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其適應全媒體時代行業需求的專業知識結構。
學院注重發揮兼職教授的作用,每年舉辦專業前沿講座30余場;注重加強海外學術交流,邀請來自康奈爾大學、密蘇里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和天普大學等知名院校的教授為學生開設科研工作坊與國際化課程,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與國際視野。
問西北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參加法考嗎?
答 西北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畢業后是否可以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考),主要取決于所獲得的學位類型以及是否符合法考的報考條件。以下是具體分析
問西北政法大學同等學力申碩需要論文答辯嗎
答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西北政法大學的同等學力申碩流程嚴格遵循國家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作為該流程的重要環節,論文答辯是必須要完成的學術考核程序。同等學
問西北政法大學同等學力申碩網絡班值得報考嗎
答 西北政法大學同等學力申碩網絡班是否值得報考,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首先,從學校資質來看,西北政法大學作為"五院四系"成員之一,在法學教育領域
友情鏈接
1552504592